新闻| 访谈| 壹周谈| 原创微视频| 直播| 微电影| 专题| 往期| 团队 业务洽谈/视频爆料电话
0591 - 87079316
东南网视频> 专题> 文脉颂中华> 走进非遗 正文

难忘黄梅戏

发布日期:2018-05-24   播放时长: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李涛

舞起台步,咚锵咚锵……锣鼓声中,戏唱得正热:“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塘埂下。”念的唱的,都是人人听得懂的土话:“长子打把伞,矮子戴朵花。此花叫作呀哩呀嘟儿喂呀,嘟儿喂呀,叫做莲蓬花。”是民歌小调,载歌载舞,也像西方歌舞剧。

这便是黄梅戏。

湖北黄梅这一带,红白喜事、比赛聚会,习惯请来戏班,唱起黄梅戏,图个喜庆。正月花灯、四时八节,更是“一去二三里,村村都有戏”。

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县,故名黄梅戏。起初,黄梅县北多云山一带盛产茶叶,劳动的人们唱山歌小调为乐。茶收季节,边采茶边唱歌,叫作采茶歌。采茶歌唱出不同调子,如牧牛曲、打猪草、迎亲调、调情曲等,都叫采茶调。发明采茶调至少有千年以上历史。采茶调传到沿江沿湖一带,成为黄梅特有的渔歌。采茶调大量吸收说唱文学,本地民间流传的弹词、鼓词、道情、旱龙船、小曲等,是取之不尽的宝库。受元代杂剧影响,五百年前的明代,逐渐形成地方民间戏曲——采茶戏。地方玩花灯、赛龙舟、赶庙会、祭神仙,都会唱起采茶戏。大的集镇还搭有专门的戏台,叫万年台。大户人家以建有专业戏楼为荣。在杉木乡安乐村,清代乾隆年间所建的古民居戏楼规模宏大,再现了黄梅戏当年繁荣的盛况,也证明了黄梅戏源头所在。明、清《黄梅县志》均载有祈福酬神唱乡戏的习俗,说明黄梅早有专演采茶戏的戏班,且搬上舞台几百年了。

黄梅戏是中国乡村歌舞剧。“楚人善歌”。黄梅历史上就是有名的歌舞之乡,歌舞风盛。明人徐霖描述黄梅是“老稚相与歌与野,商贾相与歌与途”。《黄梅县志》载:“太白湖中渔舟千艇,朝暮歌声不绝。”有赛歌、对歌、传歌的风俗。民间流行的舞蹈有龙舞、狮舞、采莲船、高跷、打连厢,包括生活中的荡秋千、踢毽子、抛彩球、放风筝,都能在采茶戏里找到融化的影子。甚至是岳家拳和杂艺顶碗等,也能在戏里看到吸收的程式和套路。采茶戏咬字是黄梅乡音,唱腔也是黄梅话的韵调,演的是生活小片段、小故事。典型的田歌畈腔,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传统剧目的故事,多发生在湖北黄梅一带。初期演出的形式,多为小旦、小生或加小丑,叫两小戏、三小戏。当与本地流行的说书文学和民间歌舞融合,便生成了以黄梅话说唱、打击乐伴奏、模仿乡村生活的舞蹈动作为显著特色的采茶戏。出现有半职业或职业戏班。“三打七唱”,演出时三人操打击乐器兼帮腔,七人出场演唱。发展到后来,传统剧目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实际专家搜集有几百个。《夫妻观灯》《打猪草》等剧目,说的本乡事、唱的本乡音,更了不起的是大量采用歌舞形式,使专家们惊叹:谁说中国没有歌舞剧,原汁原味的黄梅戏就是中国的乡村歌舞剧。

黄梅戏生成于黄梅,唱响于安徽。采茶戏传至鄂赣皖三省边区一带,人们称为黄梅调。清咸丰年间,江西乐平人何元炳有一首《下河调》,写了黄梅戏流行于鄂赣皖三省长江两岸的盛况:“拣得新茶绮绿窗,下河调子赛无双。如何不唱江南曲,都作黄梅县里腔。”一九五八年,毛泽东在武汉看黄梅县剧团演出《过界岭》时问:“黄梅戏怎么到安徽去了?”一旁的梅白回答:“是大水冲去的。”听了原委,毛泽东感慨:“是这样,黄梅戏的娘家是黄梅。”黄梅下半县地势低洼,五六年就发生一次大水灾。一曲《逃水荒》真真切切反映了发大水时,黄梅人“唱道情”“打连厢”卖唱求乞的情状。同是江西移民、同说江淮官话的安庆视黄梅调为乡音乡戏,在那里生根开花。大水使黄梅戏冲破地域局限,吸取青阳腔、徽班的剧目,冲破剧种的限制,让黄梅戏吸收了京剧的伴奏以及众多姐妹戏曲的艺术精华。黄梅戏与京剧同台演出,从农村草台走上城市舞台。尤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剧目、唱腔、伴奏、表演到舞美都进行了改革,服装化妆、舞台设计也都有发展。黄梅戏后来居上,唱成大戏。安庆黄梅戏剧院将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加工成《天仙配》,在严凤英、王少舫的精彩演绎下轰动一时。继而与《女驸马》《牛郎织女》等剧目搬上银幕,使黄梅戏过长江、越黄河,名动天下,唱遍全中国,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

湖北人决心把黄梅戏请回娘家来。湖北在黄冈成立了省立黄梅戏剧院,黄冈旧有的楚剧团、汉剧团纷纷改为黄梅戏剧团。从安徽聘请张辉、杨俊等梅花奖得主,投资三亿多元建起了一流的黄梅戏大剧院,还成立了黄梅戏艺术学校,专门培养黄梅戏后备人才,每三年在黄冈举办一次全国性黄梅戏艺术节。黄梅县除了坚守,更是积极响应,改建了黄梅戏大剧院,在理工中专设置了黄梅戏艺术班,常年演出团体有二十多个。近年,湖北娘家的黄梅戏着力创新,多次赴京、赴台演出,参加全国全省的艺术节,《未了情》《苏东坡》《双下山》《於老四与张二女》等均获大奖。《传灯》《邢绣娘》《五女拜寿》等先后拍摄了电影电视,培养出了国家级文化遗产传承人周洪年、国家级演员王慧君等黄梅戏新秀。湖北黄梅戏影响渐大,与安徽黄梅戏已成半斤八两,有得一比。故而,国家第一批文化遗产名录中有了黄梅戏,申报和传承保护单位为湖北黄梅县和安徽安庆市两个地方。

经千年发展而成的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如行云流水,以抒情见长。音乐伴奏以民族乐器为主,辅以西洋乐器。表演朴实细腻,边歌边舞,以真实活泼著称。念白是接近普通话的江淮方言,韵味动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小戏说白用乡音土语,句句大实话又雅俗共赏,深受各地观众喜爱。演员的动作——碎步、佛手拳、荷叶掌等一招一式,吸取民间歌舞的形式,讲究手势、身段、眼神与人物融为一体,俱是舞蹈化。

家乡的黄梅戏,我爱听也爱看。我爱正本黄梅戏里的平词,曲调庄重,悠扬大方,正生正旦唱得人荡气回肠或催人泪下。大戏得大奖,唱过奖过别随即放在一边。我也爱小戏里的花腔。光是那“依呀、嗬啥”的衬词垫词,就听得够情调。花旦、小生表演活泼,曲调欢快。小丑、花脸念白土得够味,幽默戏谑引发观众笑声,乐天夸张。毛泽东主席也说:“我是湖南人,对你们黄梅的这个戏,也有亲切感。”我想,有乡土气味的戏才更接地气、更民族,也更艺术,更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