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文作者: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王培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并提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以及“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为全面做好新时代人口工作明确了重点任务和前进方向。通观全文,报告对我们研究思考人口与发展问题提供了一整套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新阶段人口发展面临新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人口发展工作的部署,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人口发展阶段作出了新判断。我国的人口发展战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战略(1980年-2012年)。以1980年党中央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为标志,国家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实行限制人口出生的政策。经过30多年的努力,历史性地完成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任务,创造了较长的人口红利期,助力我国实现了经济腾飞。
第二阶段是完善人口发展战略(2013-2021)。面对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双重压力,党中央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先后实施了单独两孩、全面两孩、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以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牢牢把握了人口发展的战略主动权。
第三阶段是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二十大提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人口发展阶段作出了新的判断,对积极应对家庭变迁和低生育率的政策体系提出了新要求。这一阶段,国家迫切需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家庭发展和生育保障领域加快基本制度框架的顶层设计,实现战略导向的历史性转变、生育支持政策的系统性重塑、人口治理体系的整体性重建。
人口素质在国家竞争力中居支柱性地位
“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正如二十大报告所强调的,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高龄少子化,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基本国情,同时也是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我们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福利制度,也不能忽视家庭和个人发展的基本保障,必须找到解决高龄少子化问题的中国方案。
中国家庭文化延续千年,在后代抚育与社会继替、家庭稳定与夫妻子三角关系、差序格局与社会伦理等方面,均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凝聚力、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这是我们促进家庭发展最深透的思想引领。党的二十大报告专节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为我们在人口发展方面识变应变求变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我们学习借鉴西方经验,传承优秀家庭文化提供了理论遵循。
教育、科技、人才战略一体化布局,凸显了人口素质在国家竞争力中的支柱性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未来大国博弈,是高龄少子化背景下的竞争,人口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人口素质。提高出生人口数量、素质,是提升人力资本总量、强化国家人才储备的基础性工程。而当前在我国,“没人带孩子、养育成本高”是影响家庭生育决策的瓶颈因素。发达国家为应对低生育率,在优厚的家庭补贴外,还有“强势开端”计划,而我国托儿服务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以后我国每年出生不到1000万人,每一个孩子都是国家的宝贝,迫切需要补齐婴幼儿照护方面服务的短板。
多措并举促进新时代人口发展工作
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变量。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人口发展工作。
一要加强家庭和生育保障制度顶层设计和研究,倡导新型家庭婚育文化。着眼于积极应对高龄少子化,遏制生育水平、出生人口失速下行。深入调查分析当代家庭、婚育变化的影响因素。提出加强家庭生育观引导、提升生育意愿、完善生育支持、促进性别平等的政策建议,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家庭和谐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要突出“起点优先、儿童优先、短板优先”的原则,加强婴幼儿照护制度设计。加强生育保险研究。推动托育服务、学前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围。研究支持代际看护的婴幼儿照护津贴制度。促进生殖健康和辅助生殖技术研发应用,支持困难家庭实现生育意愿。加强人口变动对财政可持续影响研究,优化人力资本投入结构,切实减轻家庭“生、养、教”负担。
三要树立人口安全意识,积极防范化解人口安全风险。人口安全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底线、红线和终极目标。建立人口舆情监测预警机制,主动应对网络风险。加强人口信息、数据安全管理,确保生产安全、生物安全。加强人口结构变动对经济社会安全影响分析、开展边境人口、民族人口、国防人口等群体研究,牢牢把握人口安全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