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视频 > 专题 > 正文

勇担使命职责继续高质量推进家庭健康促进行动

2025-03-03 11:28:14 作者: 来源:福建省计划生育协会  责任编辑:占芷晗   我来说两句

省计生协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会长、一级巡视员 陈友茂

人民健康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省各级计生协会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卫生健康等有关部门支持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和计生协会工作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落实中国计生协工作部署,以建设家庭健康促进行动、“健康知识进万家”活动两个全国试点为契机,把开展家庭健康促进行动作为深化改革、推进职能转变的重要抓手,主动融入健康福建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党政领导、协会主导、部门联动、家庭参与、共建共享”的家庭健康促进新路子,为提升人口健康素质、助力健康福建建设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合力构筑家庭健康促进 “四梁八柱”。加强工作统筹,省计生协会作为省爱卫会的成员单位,牵头制定推进家庭健康促进行动的实施意见,以健康福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文件印发。强化部分协助,与卫健、农业农村、教育、工青妇等部门通力合作,联合出台《关于服务乡村振兴促进家庭健康行动的实施意见》等与家庭健康促进相关的10多份文件。推动试点先行,省本级先后投入专项资金815万元,在全省县(市、区)开展试点工作。

二是搭建宣传服务平台,全力打造家庭健康促进宣传服务新格局。省计生协会在官网、官微、

《人口与家庭》会刊、福建卫生报开辟“家庭健康”专栏,在“智慧海都”APP开发“生育与健康”数字服务平台,与福建电视台、东南网、人民网福建频道等媒体合作,开设健康宣传专版、专栏,直播健康讲座,定期播放健康科普视频、健康公益广告。全省开展各类家庭健康主题推进活动8000多场次,线上线下宣传覆盖4800多万人

次,绑定健康知识进万家小程序人数超过1000万。开展健康家庭创建活动,省级连续三年共评选450户“健康家庭”,1个家庭入选全国“十佳”健康家庭优秀案例,6个家庭获评全国“健康家庭”,1个家庭被中国计生协评为“健康家风故事”优秀案例卓越奖,9个案例被评为优秀,11个案例被评为优良,28个“健康家·优育”好故事和41个“健康家·味道”案例被中国计生协通报表扬。

三是建设服务阵地和专群结合队伍,全方位构筑家庭健康促进服务体系。全省各级计生协会已建立家庭健康服务中心80个、健康驿站230个 ,建成优生优育指导中心、“向日葵亲子小屋”“家园互助小组”等儿童早期发展服务阵地739个,建立青春健康俱乐部199个。省市县三

级均建立家庭健康促进行动专家库,涵盖10多

个专科类别专家达900余人,培养国家、省、市

级家庭健康指导员师资队伍580人、省级以上青春健康师资(主持人)620多名,全省培育家庭健康指导员(师资)8.69万名、培训儿童保健家庭指导员4.4万名。

四是注重以“小、青、老”为重点服务人群,着力提升家庭健康促进行动工作实效。亲子小屋建设经验作为实践样本在全国推广,在46所高

校和682个中学开展“成长之道”“沟通之道”青春健康教育,开展老年人颈动脉斑块、脑健康等专项筛查公益活动,关爱老年人身心健康,深入实施“暖心行动”,落实“心理疏导、关怀抚慰、志愿服务、保险保障”等关怀服务机制,计生特殊家庭关怀扶助项目被评为全省党史学习教育50个典型案例之一和省直机关“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在各级计生协会共同努力下,我省家庭健康促进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根据监测数据显示,全省总体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19年的21.98%,提高到2023年的30.27%,提升了8.2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家庭健康促进工作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专业队伍力量不足等问题,离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与广大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我们要正视问题短板。

新的一年,我们要提升站位,创新工作方法,不断完善家庭健康促进机制,提升宣传服务效能,不断满足计生群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重点做好

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自觉站位全局,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我们党对人民健康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人民健康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赋予计生协会“家庭健康促进”等“六项重点任务”,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计生协会组织的高度重视,为计生协会参与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计生协会有责任、有义务、有条件、有基础充分发挥组织网络和群众工作优势,勇担使命职责,继续高质量推进家庭健康促进行动,积极用创新的精神和务实的作风打通家庭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特别是要主动融入健康福建建设大局,积极争取加入当地爱卫会成员单位,并明确职责分工,深入群众,深入家庭,促进建立协会引导、家家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群众健康治理新模式,不断提升人口健康素质,赋能健康福建建设,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的健康根基。

二要把握目标要求,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

坚持项目引领促发展。牢固树立工作项目化理念,持续深入开展“好家风健康行”家庭健康主题推进、健康知识进万家、优生优育进万家、儿童早期发展、青春健康教育、计生特殊家庭“暖心行动”等惠民项目和活动,引导群众树立“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理念。主动学习健康知识,掌握健康技能,增强健康意识,将健康理念融入家庭日常生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加强数字赋能聚民心。主动适应“互联网 +”的新趋势,积极探索数字技术在赋能计生协会改革、服务会员群众等方面的作用,为广大计生群

众提供更加专业、高效的优质服务。推广好“健康知识进万家”小程序,用好“生育与健康”数字服务平台,让群众获得更加权威、便捷的健康知识和服务,让健康知识飞入千家万户。

大力培育典型树新风。认真落实中国计生协联合7部门印发的《关于全面开展健康家庭建设的通知》等文件要求,按照文件规定的计生协职责定位,和相关单位分工协作,共同做好健康家庭建设工作,力争到2025年底,100%的村(社区)都有1个健康家庭典型。组织发动广大家庭参与“健康家庭”和“健康家·味道”“健康家·优育”等典型案例征集活动,多角度树立一批典型人物和工作,形成人人追求健康、乐享健康的良好家风。

三要夯实保障措施,进一步提升工作标准

大力推进阵地规范化建设。总体上,我省计生协会家庭健康服务阵地数量较少,部分已建成的也存在服务场所不规范、服务设备简单、服务活动偏少、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我们要加强资源统筹,高质量、标准化建设一批家庭健康服务中心、优生优育指导中心、向日葵亲子小屋等阵地,拓展服务活动,积极构建群众身边的零距离的家庭健康服务。各地要根据《福建省家庭健康服务中心规范(试行)》,把2024年8个新建省级项目点建成规范化家庭健康服务中心,推进26个原省级家庭健康服务中心规范化改造,加大力度新建家庭健康服务中心(驿站)并保持正常运转,推动每个县(市、区)建成2个以上规范化的家庭健康服务中心(驿站),力争到2025年末,家庭健康服务阵地覆盖50%以上的村(社区)。

持续提升队伍专有性能力。我们还有不少基

层家庭健康促进工作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健康专业培训,开展家庭健康促进工作能力有待提升。家庭健康指导员、儿童保健家庭指导员、青春健康师资队伍人数还相对不足,无法满足目前工作的需要。对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推动全省县级以上计生协会建立家庭健康促进行动专家库和志愿者队伍,并按照中国计生协《关于加快推进家庭健康指导员队伍建设的通知》,加快队伍配备和培训。到2024年末每个村(社区)至少培养2名合格的家庭健康指导员,2025年末要覆盖90%以上的村(社区),要为每个家庭培养一名健康“明白人”。同时,加快推进省、市、县三级青春健康师资培训和认证,壮大青春健康师资队伍。

不断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当前,各地家庭健康促进可持续、长效化的工作保障机制有待完善,如有些地方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和联动不够。各地要加强组织协调,着力构建党委政府领导、部门组织实施、社会多方参与、群众广泛受益的家庭健康促进工作机制。要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家庭健康促进行动实施方案,落实责任主体,明确工作任务,细化具体措施,按时完成工作任务。要加强资源统筹,充分利用卫健部门医疗健康专家专业技能和计生协会开展群众工作的优势,激发各类健康服务主体面向家庭提供健康服务,积极动员各类家庭参与,营造促进家庭成员健康的社会氛围。通过定期宣传服务活动和经常性活动相结合,医疗卫生专业服务和志愿者服务相结合,传统宣传和新媒体宣传相结合等方式,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化、专业化、经常化的家庭健康促进工作机制。

(责编:练生懿)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