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访谈| 壹周谈| 原创微视频| 直播| 微电影| 专题| 往期| 团队 业务洽谈/视频爆料电话
0591 - 87079316
东南网视频> 专题> 文脉颂中华> 新媒聚焦 正文

非遗守望者|2000多年的非遗油布伞,孤峰村71岁的山村老人

发布日期:2018-07-04   播放时长:   来源:腾讯文创   责任编辑:李涛

引语

非遗的传承与存活的话题在中国网友眼中分成两派,腾讯文创专门为此做过一项调查,16%的网友选择“有些传统的东西不适应时代就应该被淘汰,这本就符合优胜劣汰的法则。”但仍有64%的网友坚持“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应该一直保持,传统手艺的品质有时候是工业化比不了的。”

纵览许多非遗传承人的故事后,我们发现,其实许多传承人之所以面对市场萧条、传承难以为继的困境,很重要的原因是不肯与新时代新元素结合,或者传承人本身并非不想接触新的信息,而是长期生活中闭塞环境中,没有条件接触,或者他们不是不愿意改进选材,提高技艺,而是不知道去哪里找到更好的材料,学习更好的技艺。今天腾讯文创开辟《非遗守望者》专栏,呼吁和征集网友的力量,共同助力非遗匠人和传承人与非遗扶贫,发动微小的力量也能成为中华文明的“守护者”。

曾经的盛世,如今的萧条

在五六十年代的人们的记忆里,笨重坚实的油布伞,才是那个陪着他们走过风风雨雨的老伙伴。

距离安徽泾县城北15公里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名唤“孤峰”。

宁静祥和的村庄里,建的多是些白墙灰瓦的矮小民居,一派温婉柔和的皖南风情。

孤峰村有一个很出名的厂,叫“国民油布伞厂”,这里的油布伞盛名在外,远销日本、韩国、德国等地,还有许多摄影爱好者不远万里赶来这里取景拍照。

油布伞的制作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正大面积种棉花织棉布的宋代。

我们可以看到,北宋画家张择端把油布伞也画在《清明上河图》的市井风情里了。有许多摊贩都在摊子旁支了把油布伞,既遮阳又挡雨。

恰好孤峰村的山上盛产毛竹,毛竹可是制油布伞的好材料,劈开了可以做成伞骨、伞柄、伞架,结实柔韧又耐用。

看到了商机的村民,热火朝天地做起了制作油布伞的生意。到了乾隆年间,村子里已经有将近1000多人都在制伞。

这些油布伞不仅卖给了邻近的县镇,甚至还销往了南京、常州等地。

以前,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备着把油布伞。一般买到伞后,就会在伞的角落上署上自己的名字,方便丢失后寻回。

油布伞的寿命很长,但要是不小心弄坏了的话,只要叫住走街串巷的修伞匠,修完之后又能用上老久。

但到70年代,花俏的尼龙洋伞进入了中国,成为了当时顶潮流的物件。

而看惯用惯的油布伞,地位则一落千丈,一下子变成了“土气”的象征,销量更是连年走低。

油布伞厂里有一位老手艺人。这位71岁高龄,却还精神奕奕地捣鼓油布伞的老师傅,叫王延松,是“国民油布伞厂”的厂长,也是油布伞技艺的市非遗传承人郑国民的岳父。

王延松师傅在厂里干了40多年,大半辈子都在做伞。

如今厂里的这70多号工人里,老当益壮的王师傅不仅年纪最大,而且制伞的日产量也是最高的。

大多数忙活惯了的老人家都不愿意闲着,王延松师傅也一样。

厂里能熟练掌握全套制伞工艺的师傅不多,他想既然他算一个,那能帮着多做几把是几把吧。

可谁知,由于时移世易,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随之而发生流动性的变化,孤峰村的油布伞开始卖不动了,赚不了钱,与许多面临难以为继的非遗技艺一样,村民都放弃了这门手艺,转做别的营生去。

但仍旧有这么一些人,即便知道赚不了几个钱,也不想就这么丢了这门老祖宗一代代传下来的手艺。

“国民油布伞厂”就在这个时候成立了,并且一直坚持到了今天。

制作油布伞的原材料中,除毛竹与棉布外,最重要的就是防潮防霉的桐油。

在完成了选材、刨竹节、分片、打孔、排竹、套伞头、连接伞骨与伞头、制伞面、上布这几道工序后,伞的样子就已经出来了。

接下来就是整个油布伞制作工艺中的重头戏:熬桐油。

当大铁锅里的生桐油在加热的作用下泛起了油花,兑入黄漆,用木棒搅拌均匀。此时锅内会冒出黄烟,等黄烟变黑,桐油就熟了。

之后只要刷上熬好的桐油,再晾干,一把油布伞就做成了。

可如今无论晴天雨天,人们手中执着的那把,几乎全是轻便的尼龙伞。

油布伞早已退出了大众的生活,只有集市的一些小摊贩会买,可想而知要守住这门手艺有多难。

既然市场没有需求,那就创造需求。大伙儿开始在厂里研究着把古朴的油布伞,改良成优美的工艺伞。

觅得海外市场重现生命力 传承却成问题

现在“国民油布伞厂”年产20余万把伞,由于日本人比较重视手工艺,其中质量比较高的有半成都是日本的订单。

虽然厂里的生意越来越好了,来拍照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但一想到油布伞这门手艺的传承问题,王延松老师傅还是止不住地担忧。

这种纯手工制作的油布伞,周期长,价钱也贵,买的人本来就不多。不像机器生产的伞,产量高效率快,价钱还便宜。

村里的年轻人又大多不愿意做这种又苦又累又脏的手艺活,基本上都跑去大城市工作了。王老师傅家里的几个孙子孙女,也去了上海创业。

说到这里,老人家摇了摇头,无奈的说:“走一步看一步吧,争取把东西做好,让国家重视,让国民重视,好吸引更多人来学习这项技艺。”

想在雨天的街巷邂逅一把油布伞朴拙厚重的伞身夹带着浓郁的手工味微微发黑的伞面烙下的是时光的痕迹三两油布伞撑起了旧时的记忆与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