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幼共托”模式有哪些重要现实意义?
| 2025-09-05 17:13:29 来源:《人口与家庭》第3期 责任编辑:邓慧杰 我来说两句 |
“老幼共托”模式有哪些重要现实意义?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教授、博导 朱勤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关乎每个家庭的幸福感。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一老一小”议题备受关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传统的家庭照护模式面临挑战,尤其是对于既要照顾年幼子女、又要赡养老人的家庭,压力倍增。近年来,很多城市开始探索“老幼共托”新模式,一站式解决居民养老、幼儿托育问题。在新发展阶段,“老幼共托”模式有哪些重要现实意义? “老幼共托”在国外的探索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对家庭照护压力的关注,在应对老人与幼儿“双龄共养”困境的背景下,逐渐演变为一种创新的社会服务模式。近年来,我国也开始关注“老幼共托”模式,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和人口老龄化压力较大的地区,试点项目多由地方政府、社区中心和公益组织合作推进,探索将养老和托幼资源进行整合,为家庭提供更综合的照护支持。 根据服务场地的不同,“老幼共托”服务一般可以分为机构场域和社区场域两种模式。机构“老幼共托”是指将老年护理和幼儿托育设施设置在同一场所,通常在专门的护理机构或托育机构,适用场景包括养老院、护理院、托儿所等专业机构。其特点一是设施完善,大多设有专门的老年护理和儿童活动设施,提供专业的护理和教育服务;二是管理规范,有专业护理、教育人员,保证活动和互动的安全性,具有集中管理、设施齐全、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双龄共养”服务的优点;三是成本较高,对空间、专业人员和管理的要求也较高。 机构“老幼共托”按照老幼两代融合的紧密程度,可以分为老幼一体化(或复合型)机构、代际共享空间和结伴式互动三种模式。老幼一体化机构集养老机构、托育机构、老幼活动中心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形成综合性的服务机构。老年人和儿童在机构内接受全方位的照料和服务,包括生活起居、健康保健、教育娱乐等。机构内设有专业的护理人员和教育工作者,能够为老年人和儿童提供专业的照料和教育服务。代际共享空间由养老机构(如养老院、托老所)与育幼机构(如幼儿园、托儿所)复合设置而成,形成老幼共融的机构环境。老年人的生活区域与儿童的学习区域相对独立,公共设施如餐厅、娱乐室、图书馆等可以共享。老年人和儿童可以在同一空间内自由活动,享受机构提供的各项服务和设施。结伴式互动模式则在代际共享空间的基础上,更注重代际个体间“拟亲属”关系的构建,通过一对一或一对多的配对形式,组织老幼互动课程,如手工、绘画、音乐等,促进老幼之间的知识文化交流和情感互动。 社区“老幼共托”是在社区环境中利用现有资源,鼓励社区成员参与,为老人和儿童提供共托服务和活动的模式,适用场景包括社区活动中心、公园、公共场所等。其特点一是灵活性强,不依赖于特定机构,利用社区资源,参与门槛较低。二是社区参与度高,多为社区成员自发组织或社区主导,鼓励志愿者和家庭成员参与。三是资源利用率高,能够增强社区凝聚力。但由于资源分散,专业护理和教育支持可能不足,活动效果一般不如机构“老幼共托”稳定。社区场域的“老幼共托”主要有老幼复合型社区综合体和老幼共享公共开放空间两种形式。前者基于社区内多种设施的集成和共享,后者则侧重于公共空间共享使用的便利性。 “老幼共托”模式对于老年人、幼儿、家庭及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可以实现多方共赢。对于老年人而言,“老幼共托”可以缓解孤独与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身体活力与认知健康。保持积极的社会活动参与有助于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并提高幸福感。随着年纪增长,老年人需要通过有意义的活动保持心理健康和获得社会归属感。“老幼共托”通过设计多种互动活动,让老年人和儿童一起参与,鼓励老年人保持社交活力。老年人通过参与这些活动,能够获得自我价值和社会认可,满足心理需求。与幼儿互动也能减轻老年人的孤独感、抑郁情绪,提升生活满意度;通过与幼儿参与游戏、学习等活动,有助于老年人延缓身体和认知功能的衰退,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对于幼儿而言,“老幼共托”可以增强情感支持与安全感,培养同理心与尊老意识。依恋理论指出,婴幼儿和其照顾者或抚养者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情感关系,形成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老幼共托”模式中,老年人作为一定意义上的照顾者,与幼儿建立起新的依恋关系。这种依恋关系有助于幼儿在离开主要照顾者(如父母)时,仍然能够感受到安全和被关注,从而减轻分离焦虑。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来学习新的行为模式。在“老幼共托”模式中,幼儿可以通过观察老年人的行为来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如生活自理能力、社交技能等。通过与老年人的接触和互动,幼儿更容易培养尊重长者、理解他人的态度。同时,老年人也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来更新自己的观念和认知,保持与时俱进的心态。 对于家庭而言,“老幼共托”可以分担照料责任与减轻育儿压力,增进家庭代际和谐。“老幼共托”可以帮助家庭在照护幼儿和关爱老年人方面获得额外支持,缓解年轻一代在育儿和赡养上的压力,使他们能够更专注于工作和其他生活事务。老年人与幼儿建立亲密关系带来的和谐氛围能够影响家庭内部的互动方式,强化家庭成员间的支持,营造积极的家庭关系。 对于社区乃至社会而言,“老幼共托”可以缓解社会养老与托育资源压力,促进代际互助与社会团结。代际共托为社会提供了资源共享的新模式。老年人和幼儿共用照护设施、活动场地,能够提高社会服务的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从而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负担。“老幼共托”带来的代际互动有助于减轻代际隔阂,增进社会团结。老年人和幼儿通过共同参与活动、日常互动,可以逐渐形成类似于祖孙关系的拟亲属关系。这种关系以代际共托、社区活动等为基础,不仅能够增进老年人与幼儿的情感交流,还承担特定的社会功能,如照料、支持和陪伴,模仿传统家庭中亲属间的互助与关爱关系,在情感联结、社会角色重构及社会支持系统拓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节选《人民论坛》杂志2025年第4期) |
相关阅读: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