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育结合:推动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2025-09-05 17:13:29 来源:八闽生育关怀 责任编辑:邓慧杰 我来说两句 |
摘要:近年来,我国通过“医中有育、育中有医”的医育结合模式,为3岁以下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从摇篮到未来”且兼顾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服务支持,各地积极探索,不同类型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形成多渠道、多种形式开展医育结合格局,但也存在跨部门协作弱、运营压力大、专业人才少、社会参与不足等问题。未来,随着政策协同、技术突破与社会参与度提升,医育结合有望成为完善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提升人口整体素质的有效路径,为推动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关键词:医育结合;托育服务;婴幼儿照护 2024年我国出生人口954万人,总和生育率降至超低生育水平,人口素质提升和结构优化是当前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迫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以应对老龄化、少子化为重点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鼓励发挥各方力量开展多种形式托育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进一步把发展普惠托育服务纳入为民服务实事。医育结合作为一种创新模式,动员医疗力量参与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引导有条件的县区级医疗机构延伸开展托育或医养结合服务,将成为完善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的重要着力点。 01 医育结合的基本概念与核心内涵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把个体的道德修养纳入了健康范畴,除了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外,还要加上道德健康,只有这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的健康。医育结合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医中有育、育中有医”的模式,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核心理念,从生命早期发展阶段为个体终身健康奠定基础,通过资源共享、签约协作和共建共享等模式,为3岁以下婴幼儿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周期的健康保障和照护支持,最终实现提升人的基本素养、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目标。独立地看,医疗机构更关注个体的生理、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例如对婴幼儿更关注喂养、安全等不同月龄段生长发育需求。托育机构更关注个体的认知、情感、社会性发展需求,例如为婴幼儿制定早期学习计划等。医育结合的关键点在于打破医疗与托育服务的传统界限,将医疗健康服务与托育服务体系有机融合、促进跨学科协作,医疗团队与托育工作者共同制定个性化方案。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医育结合方面探索了不同的服务模式。如美国通过HeadStart项目构建了“教育+医疗+家庭支持”模式,每年服务40万低收入家庭5岁及以下儿童,实现疾病早筛与家庭赋能,通过综合服务帮助低收入家庭儿童做好入学准备,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提升其社会情感、认知能力及健康水平,缩小与中产阶级儿童的发展差距,打破贫困的代际循环。HeadStart项目始于1965年,最初是为期8周的暑期项目,服务3~5岁儿童,覆盖教育、健康、营养等领域。1995年起将服务延伸至0~3岁婴幼儿及孕妇家庭。日本通过“地域医疗育成推进事业”构建了“医疗+教育+福利”三位一体社区网络和社区型健康支持政策体系,覆盖从孕妇到老年人的全龄段服务,将医疗服务与儿童早期发展、老年保健等需求深度融合,解决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但是美日医育结合都存在资金不足、服务覆盖面有限、城乡资源分配不均、跨部门协作仍需加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困难。 02 我国医育结合模式类型和创新实践 2023年,我国出台《关于促进医疗卫生机构支持托育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医疗卫生机构通过订单签约、儿童照护指导、中医药特色健康服务和培训、疾病防控监督检查等方式向托育机构提供服务。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多种渠道提供医育结合服务,不断丰富医育结合的服务形式和类型。 (一)打造“医育融合”幼儿园。一是托育机构配备健康指导员。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和落实托育机构健康管理员制度的通知》,为托育机构配备健康管理员,负责协调托育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等有关方面的联系与合作,接受妇幼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等业务培训。杭州市卫生健康委采取责任医师联系形式,定时、定点、定员为辖区托育机构开展巡回指导和服务。二是幼儿园开设“中医健康角”。有的幼儿园设有类似于中医角的区域,孩子们可以晒草药、包香包。宁波市金海幼儿园在区中医医院支持下,在东峰园区设立了“刘飞霞”中医传承工作室“杏林护苗”实践点,开展中医相关健康服务。 (二)妇幼保健院向托育机构提供服务。一是走进托育机构,为0~3岁婴幼儿开展体格检查、预防接种、生长发育评估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儿童保健服务。二是部分妇幼保健机构开设早教中心等。潍坊市妇幼保健院设早教托育中心,在儿童保健的基础上探索“养育为主、医育结合”的特色托育模式,为0~3岁婴幼儿提供托育服务和家庭教育指导。 (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区范围内提供服务。一是建立“医疗+托育+家庭”三方联动机制。浙江省金华市多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医防护”儿童管理中心和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并与辖区儿童友好社区、托幼机构等资源进行整合,为家长提供从孕期到学龄期的医疗咨询、健康管理和婴幼儿照护一站式服务,满足儿童“医、教、育、乐”健康需求。二是将中医育儿理念融入日常照护。广州番禺南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育儿课堂,向辖区婴幼儿家长传递科学育儿知识,传授捏脊、穴位按摩等实用技能。 (四)康复医院或康复科向特殊群体提供服务。山东临沂爱之旅康复医院是一家集医疗、特殊教育、培训于一体的非营利性民办康复医院,为心智障碍等婴幼儿、儿童及家庭提供医疗服务、感觉统合等康复训练、特殊教育系统课程等医康教结合型服务。湖北襄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童康复科与华康幼儿园联合开办学前融合教育班,推出“康复+托育+家庭”一体化模式,为孤独症儿童提供全面成长支持。 (五)街道牵头推动医育结合。浙江嘉兴秀洲区高照街道在未来社区建设过程中,融合“一老一小”服务理念,探索构建“养老+托育+卫生健康”一站式整合型服务模式,在运河未来社区将公办普惠托育园、老人食堂、标准化社区卫生室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实现“一老一小”健康共融。 (六)民间组织办医育结合机构。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由患儿家长创立,以帮助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为核心目标,采用“半天康复训练+半天集体生活”模式,帮助患儿逐步适应社会,还发起“心盟孤独症网络”,为全国多家民间孤独症服务机构提供能力建设和技术支持。 03 医育结合的问题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国家和地方探索推动医育结合服务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成效,但仍存在一系列有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第一,跨部门协作机制有待完善。医育结合涉及卫生、教育、民政、社会保障等多部门,但政策联动性不足。第二,缺乏绩效激励机制。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员参与提供或支持托育服务缺乏激励机制,参与积极性不足。县级妇幼保健院服务半径受限,辐射农村地区能力不足,需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第三,专业人才缺口较大。托育专业属于较新的领域,起步较晚,培训机制不完善,兼具医学与教育学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稀缺,针对儿童早期发展、家庭沟通技巧等内容的系统性培训较少。第四,社会参与度不足。很多家长、学生、老师对心理健康重视不够,觉得孩子身体不生病就是健康的表现。育儿指导多依赖传统方式,新媒体宣传覆盖率不足,获取个性化建议的渠道有限。第五,企业缺乏对医育结合的支持。一些企业能够提供育儿友好型福利和职工健康福利保障,但对医育结合缺乏认识和投入。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统筹资源、培育人才、激发活力,充分发挥医疗卫生人才和优质资源对托育服务的强支撑作用。 (一)建立“社区医育联盟”。发挥妇幼保健院、医院儿科、儿童康复科等多学科专业医疗资源集中优势和机构权威性与公信力高的特点,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门口”的健康管理者优势和可及性、连续性健康服务特点,与托育机构、幼儿园等建立社区范围的医育联盟。从孕妇、婴幼儿到老年人逐步扩展服务范围,构建起“技术下沉、服务前移、数据互通”医育结合服务体系。 (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医育服务。建立“政府+医疗机构+企业+公益组织”合作平台,鼓励民办医疗机构、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医育服务,调动企业社会责任属性,提高其对医育结合的认识和支持力度。参与内容可以提供医育结合服务,也可以购买服务等方式提供资金支持。参与形式可以举办医育结合机构、协助政府参与运营,或是搭建医育机构的联络平台,建立“医疗—教育—社区”三方联席会议机制。 (三)加快培养医育复合型人才。一是在医学院校开设“医育结合”交叉学科,培养兼具医学、心理学与教育学背景的人才。如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招收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实行中高职一体化教育,培养“医教管”复合型托育人才。二是借鉴日本“地域医疗协调员”制度,建立跨学科人才认证体系。三是持续性开展培训,开展国际交流,提高专业化水平。设立相应岗位,并给予相应薪酬待遇。 (四)智能技术赋能医育服务。一是应用“云”平台和区块链技术,实现医疗、教育、托育数据互通,实现健康档案跨机构共享,确保数据安全可追溯。二是开发AI辅助诊断系统,如智能生成婴幼儿生长发育报告等,辅助早期发现问题、预测风险、制定干预方案等。三是应用AI健康助手。将AR康复游戏等技术将深度融入儿童健康管理,实现个性化干预。通过智能穿戴设备实现AI赋能精准干预。对儿童家长、患者家属、有需求个人或机构等开展医育知识宣讲,提高其认识水平和参与度。四是拓展健康终端。用远程医疗与智慧服务等将医育服务覆盖至偏远地区、流动人群等。 (五)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一是将医育结合纳入“健康中国2030”及健康中国行动省级政府考核内容,推动部门责任落实和部门间联动。在“十五五”卫生健康规划中,进一步完善妇幼保健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在医育结合服务中的角色定位和工作任务。二是推动出台医育结合服务标准,规范服务流程、质量评估与监管机制。三是拓展普惠化服务,将医育结合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关注农村与流动人口群体。四是优化财政补助和医疗保障政策,降低托育养育成本,建立医育结合激励约束机制。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