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将精准、便捷、全周期的健康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
| 2025-10-09 14:53:07 来源:八闽生育关怀 责任编辑:邓慧杰 我来说两句 | 
在厦门市家庭健康服务中心,一场特殊的公益健康咨询正在进行:102岁的叶阿嬷坐在中间,心血管、神经内科、康复科三位专家围在叶阿嬷身边,分工协作——从初步诊断到细致排查,再到现场传授穴位按摩技巧,打破医院壁垒的联合诊疗,精准破解了老人长期的失眠困扰。 这温馨一幕,正是厦门市家庭健康服务中心深耕民生、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的生动缩影。 作为中国计生协2024年全国家庭健康服务中心项目点,该中心已成为传递健康关怀、增强群众获得感的基层重要阵地。 同时,中心还积极推动协会6000多名计生协小组长向家庭健康指导员转型,目前已培育超3000人。这一举措不仅为家庭健康工作夯实了基层力量,更将家庭健康服务切实送入寻常百姓家。 红帆领航筑体系 党建引领织密健康服务网 “厦门市计生协就像政府与市场间的‘橡胶密封圈’,既防滴漏、减内耗,又能高效衔接资源,成为健康服务落地的关键纽带。”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调理保健主任医师黄位香,已在中心坚持公益服务五十余周。 在黄位香看来,居民健康意识的变化令人欣喜:从过去的“小病拖、大病熬”的被动应对,到如今主动学习疾病预防、营养搭配、情绪管理,“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这份转变的背后,是党建引领下机制创新的成果。厦门市计生协以“红帆领航・健康同行”党建品牌为抓手,充分发挥群团的优势,携手20余家医疗、社工机构及企业组建“家庭健康联盟链”,将家庭健康促进行动深度融入“健康中国”战略大局,创新打造“嵌入式、整合式、新建式”并举的市、区、镇(街)三级服务体系。 截至2025年初,厦门全市已建成13个家庭健康服务中心和95个健康驿站,实现市、区级中心全覆盖与镇(街)驿站全覆盖,一张全方位、立体化的健康服务网络就此铺开。 其中,厦门市家庭健康服务中心里,“红帆领航”党建展厅、“向日葵亲子小屋”、青春健康活动室等17个功能室错落分布,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平台。此外,功能室每周二、四、六免费开放,可以让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居民享受到适配的健康服务。 全周期服务暖民心 精准关怀打通健康“零距离” 厦门市家庭健康服务中心不仅聚焦 “疾病”咨询,更关注“人”的整体健康与生活质量,构建起覆盖生命全周期的服务矩阵。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临近之际,“向日葵”亲子小屋里暖意融融:老师指着鲜红的国旗,教小朋友们念诵“国旗国旗红又红,五颗金星在一起”;在“家·小”亲子课堂,0~3岁宝宝在家长陪伴下嬉戏互动,科学育儿指导自然融入游戏环节。 不止于幼儿群体,服务矩阵覆盖各年龄段需求:“家·青”青春健康工作坊通过角色扮演,帮助青少年坦然面对成长困惑;“家·救”急救培训现场,居民在专业指导下实操胸外按压、海姆立克急救法,掌握守护生命的“硬核技能”;“家·特”暖心行动则为计生特殊家庭提供长期情绪支持与社区陪伴,用温情驱散孤独。 公益健康咨询是中心的特色招牌——无需挂号、不用排队,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多学科专家的细致解答。据了解,这样的咨询已累计开展百余场,服务群众超万次。“贴心暖心、便捷高效、专业可靠”,成为居民对服务的普遍评价。 这份获得感的背后,是机制创新的坚实支撑——依托党建联盟打破医院壁垒,让不同机构专家为共同目标协作攻关,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真正下沉基层、惠及百姓。 扎根基层健康守门人就在身边 “吴阿伯,最近酒喝得少了吧?血压还稳定吗?”在厦门市集美区三秀社区,省级家庭健康指导员罗永艳正入户回访居民吴阿伯。此前,吴阿伯因长期酗酒缠身多种慢性病,在罗永艳耐心的引导下,吴阿伯逐渐减少饮酒量,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作为社区“健康管家”,罗永艳针对社区老年人多、慢性病患者集中、流动人口量大的特点,创新采用小组讨论、情景剧演练等方式,将急救技能、慢病管理、膳食搭配等知识融入居民日常生活;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主动培训社区干部、志愿者和协会小组长,打造出一支“带不走的健康指导队”,让健康服务在基层持续扎根。 2024年,罗永艳的案例入选“中国家庭健康守门人”典型案例,厦门经验也由此向全国推广,为基层健康服务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在厦门,像罗永艳这样的家庭健康指导员,已成为基层健康服务领域的重要力量。 自2023年起,厦门市计生协建立每年开展市级师资培训的常态化机制,持续强化家庭健康指导员队伍建设。截至目前,已培养近百名省、市级家庭健康指导员师资。 从三级服务体系的构建到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的供给,从跨机构联盟的组建到基层健康指导员的培育,厦门市家庭健康服务中心以“健康共同体”思维,打造出更有温度的健康家园。  | 
  
相关阅读: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