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访谈| 壹周谈| 原创微视频| 直播| 微电影| 专题| 往期| 团队 业务洽谈/视频爆料电话
0591 - 87079316
东南网视频> 专题> 文脉颂中华> 新媒聚焦 正文

一线一提百出戏

发布日期:2018-08-01   播放时长:   来源:“ 中华手工”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李涛

《钦差大臣》剧照图

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戏”,又名“傀儡戏”“嘉礼戏”。源于秦汉,发展至唐宋时期开始渐渐走进泉州老百姓的生活,是我国不间断传承史最长、文化积淀、艺术积累最为丰厚的木偶戏种。

它有一整套精巧成熟的操线功夫 “传统基本线规”和精美绝伦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

指尖上的舞蹈

《赵氏孤儿》剧照图 木偶身上的排线粗略估计也在二十根以上

众所周知,凡是提线木偶想动起来,身上的线不能少。常见的也就四五根,而泉州提线木偶戏的排线位堪称一绝。

基本线位有16条,复杂时多达30条以上,包括头钉线2条、胸坎线、后背线各1条、手线10条、脚线2条,才可使木偶完成俯仰、作揖、握手等动作。想要“走”好,没有一年半载的功底是不可能完成的。

低头边操控木偶、边唱戏的演员们

既然是“戏”,光动起来没用,还得会唱。木偶戏唱腔高亢、激昂,跟河北梆子、秦腔一样,属于高腔。但是木偶戏跟其他戏曲不一样,即便是有戏曲或声乐基础的人,练提线木偶也不一定合适。

而原因也在于其特殊的表演方式。演员要低头看偶,没办法抬头让声道顺畅,需要改变发声方法。

传统演出场景——八卦亭

做泉州木偶戏剧团的团员,要是能学会让木偶动起来,也克服了发声的困难,等在前面的还有一座大山——傀儡调。

傀儡调是一种特属于泉州提线木偶戏的音乐,其不仅需要合适的曲牌,还需要配合南鼓、钲锣、唢呐等,通过相应的演奏技法形成一整套独特的理线功法——线规。如此一整套现场表演配合下来,才是经典的“傀儡戏”。

目前泉州提线木偶戏保存下来的傀儡调曲牌有七八百首,但被记录下来的只有三四百首,而且其唱腔、曲牌大多是唐、宋、元时代的词牌和曲牌名。

其中道白的发音,还需要用特别讲究的古河洛语进行诠释,每个演员都要熟知剧本中每个字的发音,才能完整演出原滋原味的泉州提线木偶戏。

绝世好刀

林聪鹏工作照

泉州市木偶剧团的木偶几乎出自林聪鹏一人之手。作为专职木偶雕刻师,林聪鹏自16岁进入剧团起,便一直独守一间20平方米的屋子整整38年。

这38年间,经他之手的木偶不计其数,他自己也成了泉州提线木偶雕刻技艺的活化石。

泉州木偶雕刻有一套严密的程序,开坯、定形、粗刻、细雕、裱纸、磨光、补隙、刷泥、粉彩、开脸、盖蜡......工序繁多,步骤严谨。

木偶头雕刻工艺流程

木偶雕刻跟木雕不同的地方有三。一是削皮。木雕多是将木头固定起来,用锤子一点一点敲;而木偶制作从头到尾都是削皮。

二是樟木雕刻。樟木质轻、耐湿、防蛀,而且木纹交叉不易变形开裂。

三是“五形三骨”。人的脸有千万种形态,眼鼻口耳的变化更是无穷,五官的移位或聚散都能强化出不同的人物个性。

林聪鹏并未满足传统雕刻技艺,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要想俘获年轻人的芳心,还得多在题材、造型上下功夫。”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林聪鹏为国家大剧院的一场音乐会制作木偶人物马可·波罗,首次尝试用木偶表现欧洲人物形象。他打破传统木偶只有柔软的须发的“铁规矩”,改用混合颗粒的胶质材料粘在下巴上,成功表现了粗犷坚毅,具有阳刚之气的马可·波罗。

在制作与马可·波罗一同出场的“楼兰姑娘”时,林聪鹏处理的更大胆。他先是加装了透明玻璃的仿真虹膜,并特意贴上了女生化妆用的假睫毛。然后直接放弃过去老艺人用矿物颜料染色的传统,直接用喷枪上的漆色,不仅干得更快,而且色泽更鲜亮、光滑、细腻,也更适应现代舞台审美。

为了减轻木偶重量,便于表演,林聪鹏用棉线或假发代替木偶的真发和胡须,还用塑料泡沫结合铁丝塑形、搭建骨架。如此一来,木偶不仅减轻了,而且还更灵活了。

泉州提线木偶在林聪鹏的手下完成了从古向今的嬗变,泉州提线木偶线也不断发展出新的剧目、新的故事,但无论两者怎么新,提线木偶戏世代传承的形制和线规,包括表演方式、木偶制作及傀儡调,这些才是泉州提线木偶戏包容并蓄的立足之基础,是不可剪断的生命之线。在泉州人的心里,这是对传统文化不变的景仰。(图片:泉州市木偶剧团)